关灯
护眼
字体:

青涩记忆之曾经饥饿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同学中有一名叫大亮的学生,那时是别人的领袖,他人高马大,做事有勇气也有担当,还能打得一手好篮球,虽然对他敬畏有加,却也只是远远的看,不愿和他做一伙,只有晚间饿极了的时候,才合作起来。

    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劳动人民获得相对的自由,也拼了命抵挡曾经的饥饿贫穷,爆发出了生产的热情和力量,尤其是农民,经历过生活的艰难后更是卖力地种地打粮食,但技术和农业资源及积累久了的种种弊端大大限制了发展,所以农民一年的收获还是较少的,人们仍然处于贫困的边缘。上学的学生,如果离家较远就需要住宿在学校,而其中农村学生占了大半。学生的伙食是要自己拿粮食交给学校然后领饭票吃饭,主食以小米为主,如果能吃到一顿白面馍,那是令人异常兴奋的事,一般隔一周才可以吃一次,面票又是有限的,学校还规定每个学生每次买白面馍的数量,各班事先要做出统计数字报到学校,学校根据这一数字来确定做多少白馍,每个馍四两,每人规定两个,合计八两。有些人便渴望做饭的大师傅能够犯下错误,多做出些白馍来,但多是失望了,如果偶然有些剩余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学生排队去等候,希望自己能买到那多出来的。一些家庭境况不好的学生则连本属于自己的那份都吃不起,把名额让给了有能力吃的同学,但是还得劳乏让出名额的那学生代买,因为每吃白馍那天的买饭时间,学校便如临大敌样的派几个人看学生排队,查看有没有学生重复来买,我想,这些代别人买馍的学生当时该是承受着怎样的煎熬。也有早生经济头脑的穷学生,是要把自己的名额卖给别人的,需要占自己名额的学生让半个白馍给自己。小米饭下饭的菜则基本是土豆熬成的糊糊,在夏季,偶然也调剂一点新鲜蔬菜,那时我们的大师傅中有个姓牛的老头,他没有儿女,为人极和善,有同情心,自己卖力在学校的一块荒废的地上种了蔬菜,拿来做给学生吃,虽然数量极少,但学生因此尊重他也比别的师傅多。无论是单纯的土豆糊还是调剂了别的蔬菜的大锅菜,总归都缺乏油脂,且不说吃起来涩口的感觉,还不耐饿,越是素的饮食消化也越快,我们常常在晚课下了的时候肚子已经呱呱叫了。现在有时读到有些文章赞赏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其实真靠小米饭养大的人应该知道小米饭的滋味并不好,据说那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支撑,所谓小米加步枪闹革命的精神不过是一种艰苦精神罢了,八十年代的我们,也还在这种精神下成长着。十五六岁的初中学生,正是身体大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每顿饭只能吃四两小米饭加两毛钱的土豆糊。夏季白天时间长了的时候中午还有一顿小米粥,虽然稀得照见影子,但总可以抵挡些饥饿,如果还有剩余的干粮,这小米粥泡干粮是很不错的。干粮这个词现在恐怕已经退化到不被那些衣食无忧年轻一代所理解了,但在我们那时,大家提到干粮时眼睛是发亮的。住学校的学生一般每周回家一次,回去主要是三件事,一是帮家干一天的活计,二是换洗衣服,三就是能带来下周的干粮。学生周六回家后,家长们督促着孩子赶紧到地里帮忙的同时也就要为孩子忙一阵了,打造明天要给孩子带的干粮,清洗刚换下来的衣物,孩子能穿得出去的衣服也就几件,必须赶在第二天洗净晾干。至于干粮,各家据家庭情况而定,好点的可以做些葱花面饼,或者是白面馍,夏天为防止发霉得晾晒成干馍片,再好点的还可以带点炼好的猪油。如果家庭拮据,则多准备的是炒面,是用玉米小麦炒制后磨成的面,用水拌了吃,口感要比濡湿的干粮差很多。

    周日返校的学生会有两三天繁华日子过,彼此来交流干粮的不同风格。欢声笑语最多的是周日晚间,有回家的见闻感受说,有花样多的干粮吃,至于后半周的饥饿困扰此时是不加考虑的。我现在还是想不清少年人为什么就很难接受曾经失误的经验教训,对于后半周的饥饿之苦,我们都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但就是不记得富裕时节约,很多人都是前半周海吃后半周经受饥饿折磨的。只有极少的男生能把干粮节约到后半周,但那时他就是饥饿者虎视眈眈的对象了,虽然不至于去抢他的干粮,但当那节约型的学生独自消受干粮美味时看别人遭受饥肠辘辘的磨难,多少会生些同情之心的,如果是这样,他的节约于自己并无多大益处,我想这恐怕也是大家不来节约干粮到后半周的原因了吧。倒是那些女同学,可以细心地将干粮持久到周六,甚至还可以在周六放学回家时带在路上吃。如果有些男生还有女生缘,则在饥饿时向某女同学讨干粮来吃,他于是就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也或者是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被人拿来议论他的风流事,真的风流事当然是少有的,大家需要从打趣中安慰自己饥饿的肚子。大亮同学因为能打漂亮的篮球还有些勇敢,是很多女生喜欢的男生,高海洋因为俊朗,也是有女生缘的,但他却属于腼腆型的,错过了有干粮吃的机会,好在他也不很缺。干粮吃尽的时候,他有钱买比干粮还好的东西吃。

    每周五天半的时间,周五的晚间往往是最为饥饿的时候,这时令我敬畏的大亮同学就能为我们寻出食源来。我们宿舍是和教学区分开的,学校的主体在小镇街道旁,而宿舍却设在半山腰的九孔石窑洞里。这石窑洞据说是当年驻扎军队时打下的,到底是白军还是红军不得而知,但这说法没有经过确证,只听说学校在开发这些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